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拥有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质量较高的信息;另外,在这样的组织中,决策者通常掌握较先进的决策手段。高质量的信息与先进的决策手段便于决策者快速做出较高质量的决策。
(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对一个组织而言,其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一)问题的紧迫性
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对于此类决策,快速行动要比如何行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组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临稍纵即逝的重大机会时以及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面临的决策属于此类。
相反,如果策略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
(二)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有些重要问题甚至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决策,从而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
(2)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因为与个体决策相比,在群体决策时,问题被认识得更全面, 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
(3)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
(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决策者对未来的预知不可能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完全一样,导致方案实施以后未必能够产生期望的结果。就是说,决策是由风险的。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喜好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风险程度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行动方案;而厌恶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比较安全的同时收益水平也较低的行动方案。
(二)个人能力
决策者个人能力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越强,越有可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决策。
(2)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越有可能加快决策速度并提高决策质量。
(3)沟通能力越强,提出的方案越容易获得通过。
(4)组织能力越强,方案越容易实施,越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个人价值观
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属于决策中的事实成分,事实成分是决策的起点,能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实成分。价值成分是决策者对所描述事物所做的价值判断,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四)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如果决策是群体做出的,那么群体的特征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1)影响较好行动方案被通过的可能性。在决策的过程中,任何方案的选择都意味着对过去某种程度 的否定,任何方案的实施都意味着组织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决策者本人及其他组织成员对待决策的态度会影响方案的选择和实施。
(2)影响决策的成本。决策的过程肯定是支持和不支持的博弈,欢迎变化的人有利于新方案的通过与 实施,而抵御变化的人是不利于那些对过去做重大改变的方案的通过,即使决策者费尽周折让方案勉强通过,也要在正式实施前,设法创建一种有利于决策的组织文化,这无疑增加了方案的成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